格力“智”造点亮中国制造强“心”路
图片为格力电器机器人乐队登上2019春晚深圳分会场
新春假期已至尾声,大家带着跟春节有关的美好回忆陆续返工。和往年一样,今年春晚的亮点和槽点齐飞,倒是占大头的歌舞节目中出了一抹亮色,让笔者至今印象颇深。春晚深圳分会场上,周华健、任贤齐和郎朗合作的一曲《朋友》,让人惊艳的既不是“老朋友”周华健、任贤齐的歌声,也不是“钢琴王子”郎朗的琴声,而是与200名钢琴师共同演奏的格力机器人乐队。
图片为格力电器机器人乐队登上2019春晚深圳分会场
这场音乐盛宴直接“刷新”了笔者认为格力只是一家空调制造企业的刻板印象,更让笔者对格力“智”造心生好奇:身为国内空调制造“一哥”,格力因何劳心费神地投身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呢?格力投身智能装备对中国制造来说又有哪些影响呢?
探讨格力涉足智能制造领域“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问题,终究离不开 “格力本身”和“中国制造”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交错、共同作用,笔者下面就简单梳理一二。
升级中国制造 格力践行使命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中央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这一年对格力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董明珠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格力正式进入“董明珠时代”。尽管当时格力已经稳坐国内空调行业第一把交椅,面对国家对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研判和格力发展需要新动能的现实,在极具“挑战精神”的“铁娘子”董明珠的领导下,格力涉足空调之外的新领域可谓必然。前几年,眼看一批批中国游客前往日本“背锅”,购置“马桶盖”,长期驻守实业,根植制造业,以董明珠为主的格力领导团队深刻体会到研发“主心骨”技术及生产设备不求人的重要性,格力毅然进军智能装备领域。智能制造衍生出的一系列机器人、机床等产品,又能为自主加工高精尖原配件,让格力从此不用受制于人。
“十八大后国家提出转型升级和‘三个转变’,格力电器需要寻找到新的贡献方向,能够支撑我们生产更多的精品产品,以此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先进的设备作为后盾。”董明珠谈到当年萌生涉足智能装备领域的原因时曾说。除此之外,格力还具备进军智能制造领域的先天优势。在外界看来,格力投身智能装备制造与空调制造 “老本行”风牛马不相及,实则不然,格力秉承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的思路,在空调制造业深耕多年,除了部分高精尖配件和芯片之外,格力基本已经打通空调全线产业链,长期积累的一系列电机以及配件的制造技术为格力进军智能装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中国制造共进 格力硕果累累
格力进军智能装备之后的成果如何?此次亮相春晚的机器人给出了答案。据笔者了解,这些机器人乐队可不止“能弹会奏”,在日常作业中“敲锣”GR608-1400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能够完成点焊/焊缝、电弧焊、玻璃基板搬运、机器装载、去毛刺、研磨等工作。其余“乐手”为GR606工业机器人,它结构轻巧紧凑,运动速度快,定位精度高达0.05mm,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如机器人装配、焊接、搬运、上下料及机器人教学等领域。
据说,此次亮相的格力机器人仅仅是格力智能装备中的“冰山一角”。 截止目前,格力智能装备的业务横跨“数控机床、机器人、工厂自动化、热交换器设备、新能源设备、注塑钣金设备、物流仓储设备、检测设备、精密传动部件、工业信息化”十大产品业务板块,超百种规格产品。
种类多样的智能装备产品是格力进军智能装备后切实可见的成果,然而格力进军智能装备的影响不仅限于此。2013年至今,是格力智能装备潜心发展的六年,也是中国智造战略地位日益提高的六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这样的预判。自此,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2015年,国家更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并明确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主攻领域。此后,“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均将智能装备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智能制造的发展提出要求。
国家如此注重发展智能制造,只因智能制造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内在要求,发展智能制造业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的重要途径。
以格力为例,对内,智能制造成为格力降本增效的利器。格力的几大生产基地都能做到“黑灯工厂”,实现“机器人换人”,格力的人均产值从2012年的91.2万元提升至2018年的149.6万元。
对外,格力智能装备的产销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并成为其新的增长点。2017年,格力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智能装备业务收入21.26亿元,增速高达1220.27%。格力工业机器人不仅推动企业自身的自动化改造进程,还为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等不同行业的多家企业提供了高效的机器换人服务。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智能制造照亮未来
“六年磨一剑” ,格力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模板,更为整个中国“智”造提气、助力。当下,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加速重振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生产成本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提高其产业化水平,以应对传统低成本优势削弱所面临挑战。
虽然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其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前有“圆珠笔头”难造之痛,后有中兴无“芯”之殇,“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强“心”金句言犹在耳,总书记的指示依旧振聋发聩。
主张自主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涉足智能装备似乎也不仅仅想着“做到”而已,而是想着如何凭技术优势让中国造在智能装备领域具有话语权。2018年5月,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经专家组一致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伺服电机功率密度、过载能力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在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领域再上一个台阶。
笔者认为,格力智能装备此次春晚“亮剑”,展示的是 “闲庭信步”的轻盈之态,背后却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强“心”求变的筚路蓝缕。格力工业机器人在荧屏里飞扬演奏,格力智能装备在一座座“黑灯工厂”里高效作业……从格力智能装备的发展窥见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笔者也相信,中国制造的前路也将因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企业显现的中国智造之光而更加明亮……